春天,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,每一片新叶、每一朵繁花,都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。但季节交替时,光照变化、生物节律紊乱等因素也可能悄悄影响我们的情绪,如何防护?这份春季心理保健指南请收好!

【调试作息 顺应自然】
-早睡早起:春天白天渐长、夜晚渐短,调节生物钟、顺应自然规律,让身心得到充分休息。
-晒太阳: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,每天晒太阳10分钟可缓解百分之五十的季节性情绪障碍的症状。
-减少熬夜:晚上11点前放下电子产品,选用泡脚、听轻音乐等助眠方式。保证充分睡眠时间,能有效缓解疲劳。

【增加户外活动 激活身心】
-公园20分钟效应:人们在自然环境中度过约20分钟与自然的短暂接触可以显著改善情绪。
-适度运动:如慢跑、散步、做简单的体力劳动等,帮助释放压力,缓解焦虑。
-关注感官体验:观察花草生长、聆听鸟鸣,用五感法感受春天的生机。


【情绪降压阀 寻找快乐值】
-烦恼外化:写下脑中盘旋的烦恼,把混乱的思绪外化到纸上,清空大脑缓存。
-正念呼吸法:4-7-8呼吸节奏(吸气4秒,屏息7秒,呼气8秒)。
-艺术疗法:尝试绘画、书法、摄影等艺术形式,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内心的情感,释放压力。


【社会交往 寻找社会支持】
-主动联络亲友:春天适合组织小型聚会或户外活动,增强人际联结。
-与人倾诉:若感到压力或孤独,向信任的人倾诉,如家人、朋友、心理老师等避免情绪积压。
-参与集体活动:人不是一座孤岛,有着社会交往的需求,如参与志愿活动、兴趣小组、社团活动等,提升归属感。春天是疗愈的季节,但偶尔的“阴雨天”也是正常的,每个软籽都值得被温柔对待。

文/丁淑萍 刘思哲
图/刘思源 房国磊 易玉坤
审核/胡银着